本文字数约:3756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莫名的身体不适,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02、家长要对“真正康复”有深入认识
01、莫名的身体不适,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这个月初,我们详细分享了抑郁症高中生俊辰的康复经历。他的妈妈还写下数千字长文,分享儿子的成长经历、患病过程,还深刻地反省了家庭教育中的失误。
俊辰这个案例给很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一点值得广大家长提高警惕:
很多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症状时,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郁郁寡欢、以泪洗面,而是莫名的身体不适,比如发烧、头疼、肠胃不适等等。
就像俊辰这样,他上了初中后经常身体不舒服,尤其是考试之前,腹泻、恶心,需请假在家。家长几次带他去医院看消化科也查不出问题,一开始他的成绩也未受到影响,父母只以为是孩子肠胃功能差。
其实俊辰这时候的内心已经焦虑、压抑了,只是他没有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因为他非常在意自己品学兼优的良好形象,跟父母也有较大的隔阂,不愿意敞开心扉,他的父母也完全没往这方面想。
如果当时他就诊的消化科大夫懂一点精神心理学知识,可能会诊断为“功能性躯体不适”,并建议父母带他去看精神心理科。
如果他去看了精神心理科,大夫可能会诊断“躯体症状障碍”,也有可能在了解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后,诊断为抑郁症,并且有躯体化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这种情况的青少年我们接诊过很多,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时,父母都很着急,带着孩子看了很多科室。其实这时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还不严重,是非常好的干预契机。
如果父母及时意识到这背后的根源是精神心理问题,是孩子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积极地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正确地释放压力,并想办法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的话,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
如果孩子的躯体症状明显与学习、学校有关,比如一考试、一上学就身体不舒服,不考试、不上学就没有的话,那么这还跟学习障碍有关。父母还需要了解学习障碍的知识和缓解办法,甚至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高效学习状态的办法。
可惜,当孩子出现莫名的躯体不适时,绝大部分父母因为不掌握这些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都没有这个意识。很多科室的大夫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孩子也就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不仅如此,很多家长、长辈因为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无知,容易从道德的角度谴责孩子。孩子本来就很难受了,大人们的指责和怀疑让他们更加痛苦。
就像俊辰,他在澳洲留学时,腹泻、恶心、头疼的症状更加严重了,但屡屡看病就是好不了。有时实在难受,他不得不请假不去上学。
他的舅舅对此很不满,甚至怀疑俊辰是装的,“现在医学那么发达,你那些躯体症状怎么会治不好?”俊辰很委屈、很生气,甚至发誓说如果自己是装的,那全家都死!但舅舅还是不信,说“你别扯淡了”。
在俊辰印象中,舅舅还说过他给国人丢脸,让他回国后别给爸妈惹麻烦。其实他舅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因为对精神疾病的无知,也没意识到自己有认知边界,给俊辰带来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很多大人就像俊辰舅舅这样,当孩子莫名身体不适想请假休息了,表现得萎靡低沉了,不愿意听父母的话了,或者生气激动时(其实是创伤被激活了)对家里长辈说话不尊重了等等,他们就很容易从道德角度指责孩子:
“你就是懒,找借口”“不舒服就不能先忍一忍吗”“你这是大逆不道”“你怎么对长辈说话的”“你这个白眼狼、逆子”……
这种认知和话语很容易对孩子继续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亲子关系更加恶劣,孩子变得更加“逆反”,大人也会更加焦虑、生气、痛苦,以为孩子“特别叛逆”,抱着侥幸心理,“说不定大了就好了”。
还有很多家长不了解“微笑型抑郁症”,甚至对此表示怀疑。我们之前分析“胡鑫宇事件”时,指出胡鑫宇很可能罹患“微笑型抑郁症”,所以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未能发现他内心的异常。但有的网友对此质疑,“真的有这种病吗?是你杜撰的吧?”
其实“微笑型抑郁症”这个概念在精神科临床中早就有了,只是大众还不熟悉。当然,一般父母不是精神心理专业人士,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要知道自己不知道,赶快积极去了解、学习,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尽量避免在无意中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预防自己的孩子也发生悲剧。
如果父母学习得再深入一些的话,甚至可以提前识别孩子是否有双相障碍的心理特征,提前应对,消除隐患。
比如俊辰,他虽然没有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不顺心时也容易自我否定,但其实他从小受到很多过度夸奖,也有过飘飘然的时候。当处于顺境时,他容易低估了前路的困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接着又容易遭受打击,陷入抑郁。
要是广大父母能了解到这一点,就能有意识地不对孩子过度夸奖。即使有时来自旁人的夸奖难以避免,又或者孩子确实在某个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内心兴奋,父母也能及时对孩子积极引导,避免孩子出现错误的认知。
02、家长要对“真正康复”有深入认识
对于俊辰这个康复案例,有的读者还有一个疑问:
他现在虽然不用吃药了,情绪也平稳了,跟家人的关系融洽,也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但他还没法回到学校,还在调整状态中,也有些畏难情绪,这算不算康复?
其实按照我们的目标来说,我们希望青少年患者的大部分病理性记忆能得到修复,情绪症状和行为症状消除,实现停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能得以改善,孩子找到了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建立了高逆商和“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最后能以较高效的学习状态回归到学习轨道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按这个想法的话,俊辰确实还没有完全达到康复目标。不过,他目前主要是对于下一步的选择还没完全确定。我也认为他需要沉淀一段时间,待变得更加理性、成熟、并了解了更多信息后,再作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决定。
如果他最后真的决定迎难而上,重新拾起高中课本,参加高考的话,这确实不容易。这中间他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情绪可能有所波动,他有可能还需要回来接受我们的强化心理干预,主要是增强学习信心,塑造出高效学习状态。
但如果他最后做了别的、难度相对较低的选择,那很可能就不需要强化心理干预了。经过系统化的深度心理干预后,俊辰的很多性格弱点得到了较快的完善,比他得病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再加上他的父母和其他长辈已经有了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他和他的家人完全有能力克服一般的困难。
还有,俊辰和俊辰父母曾希望在深度心理干预后,他能回到小学、初中那种优秀的状态。但我告诉他们,这种“康复目标”是不理性的。
俊辰那时候看起来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人也开朗自信,但其实内心争强好胜,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内心压力很大,学习的方法和状态也不理性。只是当时还没有遇到特别大的困难,问题还没暴露。
我们真正该期待的目标,是患者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对外界的目光有更加理性的认知,在学习上有更科学的方法,更高效的状态,更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努力和前进。
不过,如果从主流精神科临床的角度来看的话,俊辰目前的状态已经超出了“临床治愈”,也就是80%以上的症状得到控制,状态要稳定3-6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基本恢复。有的患者虽然还吃着药,但也达到了这个状态,那也算是临床治愈。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要达到临床治愈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这距离患者、父母心目中的完全痊愈还有不少距离。何况还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变得真正的积极、自信、幸福,而不只是单纯的症状消除。
就像俊辰妈妈曾带儿子去看国内某著名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她回忆,该专家曾说“我们团队保证你儿子下学期就能去上学!”
俊辰妈妈很惊讶,也很失望,“精神心理障碍诊疗的问题,怎么能拍胸脯做出保证?”。而且她希望解决的是儿子心理根源上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就想着让孩子上学。
我们接诊过的患者小虹,她曾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出院时看起来状态很好,还复学了。结果没过多久,情绪又出现剧烈波动,症状更加严重,不得不再次休学。所以,如果心理根源上的问题没解决,即使孩子上学了,病情也很容易反复,甚至恶化。
03、精神心理问题能不能看神经内科?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的读者有疑问,为什么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有的家长会带他们去看神经内科?到底该看哪个科?
这个现象确实相当多见,这里要做一个解释。
很多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他们一开始的情绪症状不太明显,反而是躯体症状明显,比如头疼、头晕、失眠等等,患者和家长很容易第一时间想到去看神经内科。而神经内科的一些治疗手段,也确实有可能可以缓解此类症状。
另一方面,国内有很多人对精神心理障碍仍带有有色眼光,患者和家属有病耻感,他们不愿意去精神心理科就诊,但如果是神经内科的话,他们容易接受很多。
而且,如果神经内科大夫针对患者的躯体症状仔细地进行了检查,排除了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后,那就更加说明患者得的很有可能是精神心理障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只有精神科执业医师才能对患者作出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上,很多神经内科也会接诊这方面的患者,也懂得一些精神障碍诊断和用药的知识。
这个现象有利有弊,利的是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和心理压力;但弊端在于,如果神经内科大夫没有好好掌握科学精神心理学的知识,而是主要从神经内科的角度去看待患者和疾病的话,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也很难得到病患及家属的信任和认可。
因此,希望患者、家属在这一点上也要更加理性,既然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就要及早地、勇敢地正视并解决,不能一味逃避去精神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当然,有很多患者和家属反馈,即使鼓足勇气去到精神心理科就诊,他们的就诊体验也不好,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们要尽快掌握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降低病耻感,免于焦虑和恐惧,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尽快帮助孩子回到成长的轨道上。#抑郁症# #精神心理# #青少年心理#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jg.com/4927.html